
作为开年大剧,《国色芳华》自播出以来,就凭借对唐代美学的高度还原引发广泛热议。从人物妆容、服饰细节到场景构图,每一帧画面都在努力为故事铺垫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基调。

片头一开始,便以细腻的致敬手法融合了《韩熙载夜宴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经典元素,同时在色彩上汲取了唐代敦煌壁画的明快风格。短短几秒,就将人带入盛唐的恢弘气象中。

与市面上常见的架空题材相比,《国色芳华》在一开始就交代了时代背景,并以写实的古装风格“落地”。而在表现历史美学这方面,剧组显然游刃有余。
剧中最引人注目的美学表达,莫过于对唐代对称构图的深度还原和巧妙运用。唐代的大明宫以中轴线为核心,宫殿布局严谨对称,都城长安的整体规划也体现出秩序与平衡之美。
而这精准表达的背后,是剧组在筹备阶段投入的大量心血。创作人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深度合作,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唐史专家与牡丹专家二十余位,围绕唐代民风民俗、建筑园林、服饰妆容以及牡丹文化等进行全面考察。
图源:@八酱日常




并从唐代壁画、陶俑及唐诗画卷中汲取灵感。正因如此,剧中无论是置景还是角色塑造,都能将盛唐的审美追求与文化符号融为一体。
李现一出来就盯着他的衣服看
《国色风华》里李现扮演的蒋长扬几乎每次出场都会换一件衣服,真正实现了“唐代版男人的衣柜”。谈及李现扮演的蒋长扬衣着,以团窠(kē)和联珠纹尤为显眼,这是唐代在吸纳外来文化精髓后,所独创的艺术瑰宝。早在北朝,波斯风格的联珠团窠纹样便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而至唐代,这种纹样被赋予了浓厚的中国特色。“陵阳公样",这是唐锦的一类图案名称,可以说占据了唐锦纹样的半边天。大多以凤、羊、马、鹿、麟等为题材,组成对称图案,融合吸收外来文化如波斯、粟特等纹饰特点,形成一个繁复、对称的纹样。他也因此被封爵位“陵阳公”,为了纪念他。他设计的这类图案以及唐代出现的类似花纹皆被后世称为“陵阳公样”。再来看李现的衣橱,大多离不开这几种花纹:宝花团窠纹、翼马联珠纹、对鸟团窠纹。我们拆解下,宝花、翼马、对鸟都是中心图样,团窠、联珠是外围纹样主体。团窠纹,是唐代纹样最经典的一款,也可以和联珠纹一起出现。“窠”一词,原指昆虫鸟兽的栖息之所,引申为图案花纹汇聚集中的概念。联珠纹,又称“萨珊式联珠纹”,深受萨珊波斯艺术影响,象征着神圣之光。翼马纹,翼马形象是西域和大唐的融合纹样,这种马也被称为“天马”,是带来祥瑞的瑞兽。宝花纹,是唐代最常见的纹样,也被称为“宝相花纹”。宝相花纹遵循着“中心对称式”的设计原则,向外层层铺展,宛如花瓣以形相随,或向心聚拢,对鸟纹,承袭自历代花鸟纹,唐代鸟衔花纹样受波斯萨珊含绶鸟纹样影响,主要分为团窠对鸟式和足踏花台式两种为什么她们的脸上都有那么明显一块红,像是被打了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古典妆容,且往下看。
长话短说,这叫“酒晕妆”。顾名思义,就是像喝醉酒一样泛起红晕,浓艳的“红妆”伴随女性自信独立成面妆主流,流行到许多贵妇甚至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朵下颌都敷以胭脂。如此的大胆与对红色的偏爱,是武则天及盛唐时期(乃至五代)的一种时世妆,这种酒晕妆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妆台记》中写得清楚:“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以看出,酒晕妆是其中最极致.亦称“晕红妆”、“醉妆”。有的人把古典妆容的最大特点诠释为“红妆”,用“红”来指出古典妆容的特点,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在现在看来是一种浓妆,但在那时候恰恰也是一种修容办法,红妆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提升肤色显得更为健康红润,另一种是填补面部空白,让整个妆容更有氛围感、更为饱满。盛唐中期,还一度出现了粗眉搭配酒晕妆,可能在现代人审美中更难以接受,但这种妆容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人觉得这个女子非常康健,显得富态大气、别具一格。在影视剧《国色芳华》中,玉露的侍女形象让人印象深刻,网友:这造型是从博物馆“跑”出来的吧!
在古代少女形象发型中,双髻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双髻是两个发髻的统称,这种发式常见于尚未出阁的女子,以及宫墙内的宫女、侍候左右的侍婢,还有活泼的童仆之间,成为她们日常装扮的一部分。根据形状和下垂姿态分别也可取名为双鬟髻、双螺髻、双丫髻,其基础发型特色在于将秀发一分为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分。在头颅两侧各自精心盘绕成一个小巧发髻,一般都在头顶两侧,下垂状态的双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双垂髻”。到成年之后,鬟髻大多会装饰在头顶,更为成熟。在诸多仕女画中,能看到这种发型。比如上图,从左到右,分别是鬟髻、螺髻(双螺、单螺)、垂髻到头顶后的成年发髻效果,只是随着形态变化有了更多的发髻名词。所以可以看出,发型变化也是伴随女性成长而变化的。《国色芳华》里这个孔雀冠你们看到了吗?
唐代人真把孔雀戴头上?在影视剧《国色芳华》中,出现了这顶孔雀冠,其实这个冠原型出自县主藏品,唐代人居然戴一只孔雀在头上?为什么?
这个孔雀冠的设计灵感,取材于西安博物院珍藏的一尊彩绘骑马拍腰鼓女俑。女俑的主人正是唐高祖李渊之嫡孙女,滕王李元婴第三女,封号金乡县主。鸟冠是乐舞女伎和侍女喜欢佩戴的首服,从许多文物中发现这种鸟冠的模样,可见当时十分流行。鸟冠最开始为表演者所用,佩戴者多为舞者或侍女,后来便流行开来,以羽毛、金银制作、增添宝石,也逐渐成为贵族喜爱的头饰。鸟冠不仅有常见的孔雀、还有凤鸟、鹦鹉、鸲鹆等,分别有不同的寓意,其中凤鸟是最常见的。此外还有孔雀纹,被装饰在各种衣袍、瓷器上,也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此前,歌手阿兰也戴过这个冠,她身着翻领胡袍,佩戴孔雀冠,形象可以说是更为还原。?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