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管理故事】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给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最新动态
【管理故事】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给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2024-11-2969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继刘邦之后又一个出身寒微、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他的成功经历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很多启示。朱元璋和刘邦、成吉思汗一样,都属于识字不多的“大老粗”,但却创造了许多知识分子望尘莫及的伟大功业。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紧随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为他的军事谋略、治国能力也深得毛泽东的赞许。


民本理念赢得人心

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在开辟江山和亲政治国期间,他经常深入民间,做了很多有益于黎民百姓的好事。

1.草根皇帝的民本意识

明朝的“安民”和“恤民”思想是朱元璋借以争夺天下和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朱元璋说:“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他深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因此,他将恤民安民、恢复生产、增强国力定为基本政策,从而带领明朝走向了一定的辉煌。 这种以民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做法在企业管理中也非常重要,注重员工的福利、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严肃军纪的爱民行为

朱元璋在政治上比其他起义军将领更有远见。他率领的军队纪律特别严明,他多次下令不准杀平民、俘虏,不准抢劫妇女、财物,不准烧房子,如有违者,必杀无赦。

朱元璋占领婺州,出发前他对诸将说:“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盖为将者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即子孙实受其福。” 由于纪律严明,朱元璋的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这样的军队不仅元军比不上,其他起义军也望尘莫及。企业管理需要注重纪律严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员工和客户利益,才能建立信任、赢得声誉,进而取得成功。

九字战略赢得天下

朱元璋根据不同的战争环境,审时度势,清醒冷静看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借助外脑帮助,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扭转了战争局势,开启了大明王朝。

1.“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里所谓的“高筑墙”就是要加强军事防守,巩固后方;“广积粮”意指为了支撑战争的消耗,为做好后勤供给,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保障;“缓称王”指起义军领导不要等战争仅取得局部胜利就急着称王,一定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有相当条件时进行。否则,过早反而适得其反,事实上,当时的长江中游,陈友谅、张士诚等纷纷称王,只有朱元璋迟迟没有称王,暗中却在运筹帷幄、积蓄能量、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巩固自己地位。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统治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经营中,也需要注重后勤保障,建立稳固的基础,同时要有长远规划,积累足够的资源和实力,才能够实现长远发展。 

2.战略清晰必须分清先后

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对两股势力 :一是陈友谅,二是张士诚。相比而言,陈友谅实力更强,但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经过分析对比,却先置张士诚于不顾,而首先解决陈友谅。其理由是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果然,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张士诚徘徊观望,“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陈友谅既灭,张士诚顿成累卵,不久便为朱元璋击灭。朱元璋后来回忆说,如果先打张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这就是他 “次第经略” 的战略思想。

正确的分析对比能够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决策,避免决策失误。同时,在对手之间选择目标,也需要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战略眼光,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强化管理培育人才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联想起元末吏治腐败激起民变的教训,深为警惕和忧虑,他曾多次告诫群臣:“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1.建立规矩严惩贪官

因此,朱元璋在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利用重典酷刑打击贪官污吏。他下令对“奸顽刁诈、贪赃之徒”实行法外加刑,并亲自汇集一批法外加刑的案例。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由于惩处过于严酷,竟然很少有官员做到任期期满的,往往未及终考就遭到贬黜或被杀头。因杀官太多,以至有些地方衙门无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实行“戴死罪、徙流还职”的办法,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带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对贪污贿赂打击最激烈、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企业经营者也需要注重反腐倡廉,建立透明、公正、规范的企业管理机制,遏制内部腐败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声誉

2.明确责任

古时候的城墙主要用来防御,朱元璋是在称帝前两年开始建设南京城墙,这个城墙对他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城墙质量的要求当然非常严格。

朱元璋称帝之后 , 城墙即使失去了战略意义还有政治意义 , 毕竟这是帝都。明代南京城墙六百年之后仍然坚固如初 , 为什么呢?这与朱元璋要求在城砖上刻上四种人的名字有关 : 监造官、烧窑匠、制砖人、 提调官(运输官)。等于涵盖了城砖从烧制到最终砌成城墙的全过程。同时 , 城砖上的文字还记录了承担项目的各级官员 , 比如通判、知县。那么明城墙的高质量则与如此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分不开了。在企业经营中锁定责任,更是要一对一锁定,防止责任的跳动和责任的稀释

3.凝聚人才

人才是基业的关键,将才、帅才更是关键的关键。朱元璋说,关键是将才,兵是靠将带出来的;有一个好将军,必能带出成千上万雄兵。为巩固势力,他挑选孤儿收为义子,悉心操练,在不间断的军事磨炼中,他们都成长为屡建奇功的将才。蓝玉固守洪都城117天,3万多人顶住陈友谅60万大军的轮番围攻;徐达北伐,汤和征讨西南,巩固了明朝的江山。

朱元璋还善纳文人贤士,让他们出谋划策,协助治理天下。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具有经营意识的人才。具有经营意识的人才指的是那些能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的人,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对公司和团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并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4.重视教育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 了。

企业想要一流,首先要把意识拉到一流,再把标准拉到一流企业管理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扩充和数据表格的套用,更要结合实践案例对比分析,以先进经验指导公司实际,从而得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管理管控模式。

明朝开国可以为当今创业者以借鉴。对企业而言,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建立清晰完整的战略,培育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方案,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当然,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企业要形成良好的文化,以人为本、任人唯贤、人尽其才,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创造企业的繁荣与发展。

?

?来源:哲贤咨询



友情链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