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工厂的标准应用新试点,到“热二极管”智能调温面料的行业突破,江苏阳光在2025年的创新之路,彰显出一家传统纺织企业的现代化转型决心。
在传统纺织行业面临全球竞争与转型压力的今天,中纺企协副会长单位江苏阳光集团却逆势而上,在2025年以一系列创新动作展示其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这家起源于传统纺织业的企业,如今正通过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在全球纺织服装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01 智能制造:
打造智能制造标准应用新试点
今年五月份,江苏阳光集团的“个性化定制服装智能工厂标准应用试点”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二批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名单》。这一由工信部推动的试点项目,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解决方案。
在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江苏阳光集团创新性构建了 “数据驱动-设备互联-流程协同” 的智能生产体系,实现了生产环节的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管理。该体系有效打破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孤岛”,使生产流程更加连贯高效。
创新策略:
让生产线会“思考”——阳光的智能转型之道
从传统纺织制造到智能化生产,江苏阳光的转型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整个生产逻辑的变革。
智能工厂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让每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可量化、可优化、可智能决策的节点。这种转变正是中国传统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关键一步。
02 产品创新:
“热二极管”面料引领技术突破
今年六月初,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鉴定会顺利召开,三款新产品—— “热二极管”智能调温面料、高强耐磨耐切割防护面料和“水二极管”防水透湿面料——通过了专家鉴定。这三款由江苏阳光与江南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联合研发的新产品,得到了鉴定委员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热二极管”智能调温面料采用双层异质导热材料,配合凉感整理剂进行导热协同,实现良好的热整流效应,可单向调控热流,有效调节人体微环境温度。
高强耐磨耐切割防护面料则采用创新高性能纤维材料,结合仿生设计理念,呈现出仿龟甲结构,实现兼具舒适性和防护性的骑行服面料。
高强耐磨耐切割防护面料
创新策略:
从“被动保护”到“主动调节”——纺织品的功能性革命
江苏阳光的产品创新路径清晰地指向了“功能化”和“智能化”。
当大多数纺织企业仍在关注面料的外观和手感时,阳光已经将研发重点转向了面料与人体微环境的交互能力。“热二极管”技术不仅代表了技术突破,更预示着纺织品从被动保护到主动调节的范式转变。
03 创新体系: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新生态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秀明介绍,阳光集团近40年发展历程,始终坚持深耕纺织服装领域,将“创新”贯穿发展全过程。近年来,公司依托 “一站三中心”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大胆尝试将羊毛与新材料创新结合。
当前,阳光集团前瞻布局生物基纤维研发领域,攻克了聚乳酸(PLA)纤维与羊毛混纺的技术难题。通过纤维配比、染色、后整理等工艺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实现了PLA/羊毛混纺面料的规模化生产,产品兼具环保性、舒适性、健康性与高端品质。目前,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曹秀明同时表示:阳光集团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厚植绿色底蕴,以新材料应用、清洁工艺技术创新、绿色生态产品开发为核心方向,探索行业发展新路径;继续深挖智造潜能,推动全流程智能化技术发展;继续赋能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锚点,以生态构建为己任,驱动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自2017年起,阳光集团与江南大学联合成立了“江苏阳光—江南大学纺织研究院”,依托双方各自优势资源,深耕“纺织材料、智能化纺织品”等细分领域。该研究院针对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成功设计出一系列融合多元场景的创新型面料。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洪溶也在前不久的阳光新品鉴定会上,高度赞扬了阳光集团通过 “科技+绿色+智造” 体系,加快推进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的创新实践,深度落地了“企业主导、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的创新体系要求,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阳光范本”。
创新策略:
不创新,无未来——阳光的研发哲学
在纺织这个传统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构建远比单一技术突破更为重要。
通过“一站三中心”的创新体系,江苏阳光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这种将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市场洞察相结合的创新生态,正是阳光能够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深层原因。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