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到2025,三十五年专注深耕,中纺企协理事单位浙江沪江线业有限公司以一线连接万物,铸造了民族缝纫线企业的崛起传奇。
“沪江线业,始于1969”几个大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段深厚历史的见证。
企业的根脉,要追溯到1966年创建的武义棉纺织厂——新中国“三线建设”红色浪潮的产物,曾是武义最大的国有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2000年9月,沪江线业高溢价竞拍收购武棉,完成了关键的历史性转折;2020年8月,为配合政府“退二进三”政策,公司整体搬迁至现代化新厂区,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难能可贵的是,沪江线业精心守护着这份历史遗产。企业展厅内,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而今,这份厚重的工业文脉正在“武棉1969文创园”与“悦园”中焕发新生。
▲上图左为创立之初的宣传窗,上图右为武棉水塔;下图为武棉主题墙,以五星红旗、武棉厂区、武棉之歌、第三套人民币“纺织车间生产场景”等元素共同组成,展现“光荣与梦想”主题。
沪江线业秉承保护武棉工业遗址、延续城市工业文脉的初心,在武棉老厂区基础上改造建设成“武棉1969文创园”。步入园区,如同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寻觅那一代纺织工人的青春印记,回望武义县工业发展的历史篇章。
毗邻的“悦园”,则由沪江集团斥资迁建保护,是一个精致的明清古建筑群,现已成为展示江南古民居文化和八婺传统文化的省级乡村博物馆,与工业遗存对话,形成独特的文化场域。
在大多数人眼中,缝纫线再普通不过。但沪江线业却把这根线做成了门学问,更做成了行业的尺子。
这里,是缝纫线行业首家通过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柳青”的拥有者。企业规模令人惊叹:在江、浙、粤及柬埔寨、越南布局生产基地,年产能高达3.6万吨,品类规格超万种。更关键的是行业话语权——沪江线业是国家《缝纫线》标准的主导修订者,这意味着它在为整个行业定义什么是“好线”。
从1969年的武义棉纺织厂走来,到如今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沪江线业完成了从做产品到定标准的跨越。遍布全国的150余家“柳青”专卖店,如同灵敏的触角,紧密连接市场,这正是“冠军”的真正底色。
如果认为纺线仍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沪江线业的智能化车间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这里正进行着一场“静默的革命”。
走进浙江沪江线业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答案就藏在那飞速运转的瑞士SSM制线机中,藏在那座全球线带行业最大的德马泰克智能立库里。在武义百花工业园区,投资1亿元打造的智能立体仓库堪称“黑灯工厂”的现实样板。IAT穿梭车在数十米高的货架间无声穿梭,取送物料精准无误。而其“智慧大脑”——SAP管理系统,将订单、生产、仓储、物流全流程数字化,让数据在云端奔流,指挥着地面硬件协同作战。
在绿色赛道,沪江线业同样是不惜成本的“模范生”。作为武义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指定单位,其厂房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观;耗资3000万元构筑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成了4000吨/天高浓度和2000吨/天低浓度印染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实现了中水回用和热能回收,吨线水耗低于30吨,成为当地的“污水零直排”标杆。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与格局的竞争。
沪江入主武棉后,没有止步于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在武义积极投资建设,响应省委倡导的“山海协作工程”,将企业发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大局。这段从“老国企”到“新标杆”的转型历程,催生了指引方向的“新丝路、兴绿色、芯智能、星品牌、心服务”五大理念。
“芯智能”与“兴绿色”是驱动企业前进的双轮,延续了当年投资建设的魄力;“星品牌”与“心服务”是占领市场的利器;“新丝路”则代表着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格局。
通过导入VIS系统,“小商品,大世界”的品牌理念处处可见。
沪江线业党委书记吴莹介绍,沪江线业创建“红领一线”独特的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无缝对接,将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企业党委先后荣获金华市委组织部授予的“五星基层党组织”称号和“全国纺织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来源:浙江省纺织行业协会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