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产业园区】央广网: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沿边园区巧织跨境产能“双循环”新图景
最新动态
【产业园区】央广网: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沿边园区巧织跨境产能“双循环”新图景
2025-08-283

当沿海纺织印染企业为高昂蒸汽成本发愁时,云南开远的企业已享受每吨70元的“开远价”;当咖啡商受困于原料与物流瓶颈时,开远的精深加工厂正将中越咖啡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行销全球。这个内陆沿边小城,正以“一企两国两厂”“两国原料+一地加工+全球销售”的创新实践,为跨境产能合作注入强劲动能。

在开远产业园区,高速运转的纺织生产线编织着跨越国界的产业链。这里生产的高档面料,跨越196公里外的河口口岸,抵达越南成衣工厂加工,最终贴上越南原产地标签销往欧美市场。“面料生产在开远、成衣加工在越南、市场销售在欧美”的“一企两国两厂”模式,成为园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生动注脚。

纺织企业内正在工作的生产线(央广网实习记者 解心妍 摄)

吸引企业纷至沓来的核心磁力,在于园区构建的要素成本“新洼地”。园区充分发挥“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优势,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38万千瓦。依托红河电厂、小龙潭电厂实施“热电汽联产”,为入驻企业稳定供应优质低价蒸汽,综合价格仅为沿海地区的约三分之一。园区一家纺织印染企业算了一笔账:“园区低压蒸汽70元/吨,中压蒸汽90元/吨。自2023年3月投产以来,仅蒸汽、用电成本相比东部基地就累计节约4468万元。”

开远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企业打开了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广阔空间。作为连接滇中城市群与东盟国家的重要枢纽,园区企业普遍受益于“厂门到口岸”的4小时快速通关便利,产品能迅捷进入越南乃至全球供应链。同时,开远背靠国内三大市场:1200公里辐射广州中大纺织市场、800公里覆盖云南德宏服装加工集群,本地直通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这种“内联外畅”的枢纽地位,为企业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坚实基础。

沿边开放的政策红利在园区充分释放,催生多样化的跨境产能合作。除纺织产业的“两国两厂”,咖啡精深加工领域也探索出成功路径。

园区内一家来自东部沿海的咖啡企业,每年通过河口边民互市便捷进口约5000吨越南咖啡豆,在开远食品加工产业园进行精深加工。“选择开远,看中其‘北融滇中、南向东盟’的枢纽地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这里500公里覆盖普洱、保山等国内主产区,196公里对接世界第二大咖啡生产国越南,我们的原料有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原料保障外,更关键的是政策优势:“边民互市贸易免征进口关税和环节税,落地加工享受增值税‘征3%抵9%’或‘征3%抵10%’的优惠,显著降低了原料和加工成本。”此外,依托本地低价蒸汽进行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也得到大幅提升,其速溶粉、浓缩液、挂耳咖啡等畅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两国原料+一地加工+全球销售”的良性循环。

极具开远本地特色的咖啡包装(央广网实习记者 解心妍 摄)

企业实践的背后,是开远产业园区管委会精准的战略布局和高效服务。园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国家级沿边政策优势,重点打造现代化工、能源、轻纺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辅助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构建“三主四辅”产业体系。通过创新模式探索和强化管理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中越跨境产能半径圈”合作,探索更多特色产业跨境协作新模式。

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央广网发 开远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入驻企业116户。2025年上半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3.5亿元,营业收入104.32亿元,亩均营业收入99.48万元。凭借独特的“成本洼地、区位枢纽、政策高地”优势,开远产业园区精心编织着跨境产能合作的“双循环”网络,成为云南沿边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名片。

来源:央广网



友情链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