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特别关注】复旦大学开发共挤出技术,突破柔性纤维传感器稳定性瓶颈
最新动态
【特别关注】复旦大学开发共挤出技术,突破柔性纤维传感器稳定性瓶颈
2025-08-191

实时生化监测在个性化医疗与疾病诊断中至关重要。纤维电化学传感器因微型化和生物相容性优势,成为可穿戴设备的理想载体。然而,传统表面功能化制备策略导致两大瓶颈:一是活性材料易从高曲率纤维表面剥离,在动态生物环境中(如组织形变、体液浸泡)出现机械退化,导致监测失效;二是涂层均匀性难以控制,批次性能差异高达80%,阻碍规模化应用。

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孙雪梅副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通用共挤出策略,通过将活性材料与导电聚合物PEDOT:PSS悬浮液共挤出,实现柔性纤维电化学传感器的连续化制备。该技术使活性材料均匀嵌入互穿导电聚合物网络,形成稳定界面结构。所得传感器在复杂生物环境中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性能偏差<5%),成功应用于小鼠皮下过氧化氢(H?O?)动态监测及脑内抗坏血酸(AA)长达14天的连续追踪。相关论文以“Co-Extrusion Strategy for Continuously Fabricating Flexible Fiber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Consistenc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

图1 揭示了共挤出纤维传感器(EFS)的革新性结构。传统涂层传感器(图1a-i)的活性材料易因弯曲或摩擦脱落,而EFS(图1a-ii)通过活性材料与聚合物网络的均匀融合,从根源解决结构失稳问题。制备流程(图1b)显示:将活性材料(如MnO?纳米颗粒)、PEDOT:PSS、二甲基亚砜(DMSO)及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混合挤出至硅胶管,经自发凝胶化、水洗和干燥,形成直径(42.31±0.52 )μm的连续纤维(图1c)。50组EFS的直径与弯曲刚度偏差均<5%(图1d),SEM图像(图1f-g)和锰元素分布图(图1h)证实活性材料在纤维截面均匀分散,构建了稳定的多孔电化学活性界面。

图1 共挤出纤维传感器(EFS)的制备与结构 a) 传统涂层纤维传感器(i)与EFS(ii)示意图

图2 验证了EFS的卓越性能。以过氧化氢传感器(EFS-H?O?)为例,其电化学活性面积(10.03 cm2/cm2)远超涂层传感器(1.24 cm2/cm2)(图2a)。在-0.4 V电压下,对1 mM H?O?的响应电流达87.57 μA/cm2,灵敏度提升近10倍(图2b-c)。50组EFS灵敏度偏差仅4.9%(图2e),远优于涂层传感器的80%(图2f)。经1000次弯曲(半径2.5 mm)和摩擦循环后,灵敏度衰减<10%(图2g-j),且在PBS中浸泡14天性能无显著下降(图2k-l),凸显其机械与环境稳定性。

图2 EFS的电化学传感性能、一致性与稳定性

图3 展示了技术的普适性。通过更换活性材料,团队成功制备抗坏血酸传感器(EFS-AA,图3a)与葡萄糖传感器(EFS-Glucose,图3d)。EFS-AA对AA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600 μM(图3b),选择性排除神经递质干扰(图3c);EFS-Glucose在0.1 M NaOH中对葡萄糖灵敏度达198.80 μA/mM/cm2(图3e),经Nafion修饰后有效抵抗抗坏血酸和尿酸干扰(图3f)。二者在动态形变和长期浸泡中均保持性能稳定(图3g-i)。

图3 共挤出策略的普适性 a) EFS抗坏血酸传感器(EFS-AA)结构示意图

图4 证实了活体应用潜力。EFS植入小鼠皮下7天后,周围组织无炎症反应(图4a-b),实现皮下H?O?动态监测(图4c),并在按压、弯曲和摩擦干扰下保持信号稳定(图4d)。更突破性的是,植入大脑的EFS-AA连续工作14天,对抗坏血酸的响应电流振幅无衰减(图4e-g),为慢性神经疾病研究提供新工具。

图4 EFS的体内生化物质长期监测 

前景展望

该共挤出策略为高性能纤维电化学传感器的规模化生产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通过活性材料拓展与多纤维集成,有望实现单根纤维的多功能监测,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研究中的落地应用。

来源:纺织导报



友情链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