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如今已成为不少人的高频用语。
“今年公司效益欠佳,咱们必须做好降本增效。”于是有的企业砍掉两条生产线,有的裁撤两三个部门,员工数量直接减半。
这些看似果断的举措,实际效果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部分企业确实有所起色,但更多企业反而陷入了愈发艰难的境地。
降本增效,是减动作,而不是减人。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呢?
01
近年来不少企业在经历高速扩张、积累一定资源后,原有业务逐渐进入饱和状态。为了维持增长、扩大规模与利润,许多企业开始奉行 “什么好做就做什么”的思路,美其名曰“生态型打法”。
原本以酒店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发现客户有喝茶需求就涉足茶叶销售;考虑到喝茶需要茶具,又延伸至茶壶业务;看到预制菜赛道火热,便跟风入局预制菜领域。这类围绕主营业务搭建的“生态产业链”,表面上通过业务扩充带来了业绩增长,实则催生了大量隐性成本。
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基因的局限:酒店出身的团队擅长的是酒店运营逻辑,而新业务各有各的玩法。面对不同的业务打法,企业只能通过扩充团队来应对——比如做茶叶销售就得专门组建电商团队。可现实往往是,人招来了,却因缺乏新业务的系统方法论,导致新业务停滞不前、增长乏力。一边是每月持续增加的人力成本,一边是业务毫无起色,最终整个公司都被拖入成本高企、效率低下的困境。
因此,降本增效的核心逻辑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战略聚焦:集中优势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首先要明确划分主营业务与创新业务的边界,果断砍掉那些分散精力、消耗资源、占用人才与时间的非核心业务,及时回收无效投入。真正的增长逻辑应是“广积粮,缓称王”,先把主营业务做深做透。
那么,如何将主营业务打深做透?前阿里巴巴CEO卫哲提到过两个观点。
其一,所有企业都该在业务上打造差异化打法。哪怕是开奶茶店,当一条街上已有20家同类店铺时,核心问题也该是“如何做出与他人的差异”。但需注意,差异化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价值——你的独特打法必须能为客户创造实际价值,否则再“特别”也毫无意义。
其二,少谈“第二曲线”,专注在现有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如果企业在行业内排名第10甚至第100,与其急着开辟新曲线,不如思考如何用差异化打法在现有赛道突围。现实中,很多企业连第一曲线都没跑通,尚未在主业实现弯道超车,就急于布局第二、第三曲线,这种脱离根基的扩张,很难支撑持续稳定的增长。
说到底,降本增效的关键不是靠业务“做加法”,而是靠战略“做减法”:砍掉无效扩张,聚焦核心能力,用差异化把主业做精,才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根本底气。
02
成本想要下来,能力得要上去
常有中小企业主问:“我们一年成本本就不高,都已经抠到极致了,降本增效还能从哪儿下手?”
成本优化绝非从员工身上“抠细节”,而是靠能力提升“长出来”的空间。降本增效的核心从来不止“降本”,更有“增效”——对中小企业而言,精细化运营正是破局的关键。
就像现在越来越多餐馆的做法:过去餐厅的消毒筷子常封装在透明塑料袋里,既不划算也不环保。如今不少餐厅换成消毒筷子机,不仅省去封装和人工摆台环节,还能节省塑料耗材,流程更精简,人工成本也随之降低。对顾客来说,亲手从机器取出带着余温的干净餐具,用起来更放心,体验反而更好。这就是典型的精细化运营:成本降了,用户体验却没打折扣。毕竟,降成本绝不能以牺牲体验为代价,否则就成了偷工减料,得不偿失。
老话常说“与其会省,不如会赚”。与其绞尽脑汁琢磨怎么压缩成本,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业绩和业务效率上。很多老板一提降本增效,就想着控制人力成本,比如把团队从500人砍到100人。可有没有想过:销售岗砍光了,谁来拓展业务?靠“砍人”求增效,本质是本末倒置——成本降低不代表效率提升,更未必能带来增长。
真正的核心,是提升员工的能力与幸福感。对优秀人才要“做加法”:舍得薪酬投入,让一个人拿两个人的薪资,创造三个人的价值;对能力待提升的员工要“做乘法”: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SOP)沉淀优秀经验,再通过共性培训和个性化辅导,把经验复制给整个团队,让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往上走,团队生产力自然水涨船高。
降本增效的关键,从来不是“少花钱”,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用精细运营提体验,用能力提升增效率——这才是中小企业可持续的降本之道。
03
有句话说得透彻:人+流程=人才。对组织而言,人才从不是单一的“能人”,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将每个普通人转化为能高效协作、创造卓越业绩的个体。
如果公司业务无法流程化,就容易沦为“能人型组织”。这类组织像一群听从头领指挥的野牛——一旦头领缺位,整个团队便会陷入混乱:看似每天都在忙碌,却找不到业务抓手,业绩始终低迷,人效大打折扣。而这里的“头领”,往往就是企业的领导者。企业领导者不必苛求每个员工都能举一反三、一点就透,而应将成熟的方法和经验沉淀为标准化流程,让每个员工遇到项目时都能快速上手。
流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流程能化繁为简、化乱为序,让复杂事务变得清晰可执行。想要降本增效,必先筑牢业务流程的根基。对公司来说,流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级:
一
公司层面:顶层流程定方向
——商业模式的核心设计
公司级的“大流程”,本质是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比如卖冰棍的生意,从生产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全链路都需流程支撑:生产资料如何采购(鲜奶、水源、木棍、包装的来源与成本控制)?如何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加工成本?包装设计要瞄准哪类客群?销售渠道选传统电商、直播带货,还是线下门店与渠道商结合?更关键的是,同样卖冰棍,你的差异化在哪里?是价格更低、口感更优,还是场景更精准?这些都需要在顶层流程中明确。
二
团队层面:中层流程保协同
——跨部门协作的高效纽带
部门间的“中流程”,决定了跨团队协作的效率。一根冰棍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需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多部门配合。中层流程要解决的,就是避免“出问题时互相抱怨、无人担责”的内耗:明确每个部门的权责边界(比如采购部门需在3天内完成原材料质检,生产部门需按标准工艺把控品质),制定协作节点的反馈机制(运输进度实时同步销售,避免断货或积压),让部门间从“推诿”变“接力”。
三
员工层面:基层流程提能力
——个体执行的标准化指南
员工端的“小流程”,是每个岗位的行动手册。生产工人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销售有客户对接与转化的步骤规范,设计师有需求沟通与交付的标准节点……把优秀经验沉淀为可复制的流程,每个员工都能快速掌握岗位核心能力,哪怕是新人也能迅速融入业务。
说到底,流程不是束缚,而是让组织高效运转的“隐形引擎”。它能让平凡人在规范中创造价值,让组织摆脱对“能人”的依赖,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毕竟,稳定的流程比不可复制的“能人”更可靠。
降本增效从不是 “日子难捱、生意遇冷时的临时举措”,更不该是简单粗暴的 “一刀切” 操作,而应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必修课。
动辄依赖硬性裁员来压缩人力成本,绝非真正的降本之道。真正的降本增效,需要站在公司全局视角布局:既要找到 “降本的门道”,剔除无效消耗、优化资源配置;也要掌握 “增效的方法”,通过流程优化、能力提升激活价值创造。唯有如此,才能让 “降本增效” 从一句口号,真正落地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行动。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