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市屏山县创新实施“园区+乡村工厂”就业促进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乡村工厂”,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动的良好效应,让脱贫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就地致富,为西部县域破解“留守经济”困局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主要做法
一是聚焦特殊群体就业难。针对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因身体条件、家庭牵制形成的就业壁垒,建立“帮扶车间+个性适配”就业帮扶机制。二是聚焦资源闲置发展难。盘活11个乡镇4处闲置资产,创新“国企注资+民企运营”模式,由豪尔泰服饰提供每个乡村工厂设备40-70台,将老旧房屋改造为标准化缝纫车间,实现零成本创业孵化。三是聚焦产业升级用工难。破解县城服装企业用工缺口发展瓶颈,通过“总部+卫星工厂”模式建立柔性供应链,使企业人工成本有效降低,产能响应速度有力提升。
一是推行弹性工时系统。实施“6小时弹性工作制+按件计酬”模式,留守妇女等闲置劳动力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可实现每月增收1500至3500元。农忙时段,探索实施了生产淡季储备制度,以保障生产的连续性。二是建立能人带动网络。培育13名“乡村工匠”担任车间导师,采取“师带徒”“老带新”等模式。如返乡技工林凤通过“教学+生产”双岗融合模式,帮助村民掌握技能,实现增收致富,个人年收入达8万元。三是实施稳岗激励政策。持续落实稳岗就业补贴政策,为就近就业的脱贫劳动力提供500至1000元奖励,有效促进了脱贫人口就近稳定务工。全县已实现就地灵活就业280余人,首批解决残疾人就业20余人。四是建立15分钟服务圈。在7个中心村设立了原料收发站,并配备物流专车,确保物料及时送达,构建“家门口就业”物理空间。
一是教育链赋能。开展“蓝鹰之星”订单培训4期400余人次,采取“理论授课+企业实操训练”方式,围绕正确上机姿势、缝纫机裁剪技巧、缝纫工艺等实用技能开展培训,形成“培训—认证—上岗—晋升”人才培育闭环。二是产业链延伸。构建“总厂接单—乡村分单—农户生产”三级体系,带动乡村工厂年均产值突破200万元。三是价值链提升。通过“品牌授权+质量管控”,使乡村工厂产品溢价率显著提升,推动镇域纺织业产值突破2亿元。
一是民生改善效应。现乡村工厂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其中残疾人就业占比达17.9%,留守群体人均年收入增加2.6万元,促使县域劳动力显著回流。二是经济倍增效应。形成“1个总部+11个分厂+N个车间”产业矩阵,带动周边发展包装、物流等各类配套产业,镇域GDP显著提升。三是治理创新效应。闲置资产盘活率大幅提升,乡村犯罪率有效下降,全力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样本。
经验启示
破解农村特殊群体就业难题需同步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就业限制”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建立弹性工时、灵活岗位、家庭友好型车间等适配性机制,将企业标准化生产流程拆解为可居家、可间断的模块化工序,实现产业需求与农民生活场景的无缝对接。以“产业柔性化改造+就业人性化设计”双向适配模式,为化解农村留守群体“顾家难离乡、务工难守土”困境提供了系统方案。
乡村产业振兴需构建“县域总部—乡镇枢纽—村级车间”三级协同网络。县域总部发挥技术研发、订单统筹功能,破解乡村工厂接单能力弱的问题;乡镇枢纽承担技能培训、质量管控职能,解决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的痛点;村级车间专注劳动密集型工序,化解农民技能储备不足的短板。这种分层赋能的生态体系,既保障了产业链完整性,又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精准滴灌。
乡村产业振兴本质是治理体系的重构。政府搭建政策框架(如发放稳岗补贴、改造闲置资产);企业注入市场动能(设备投放、订单支持);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村民组建自治单元(车间管理委员会、质量监督小组)。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既规避了政府大包大揽的财政风险,又防止了资本下乡的掠夺性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范式。
来源:屏山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