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文纺织】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正式出版
最新动态
【人文纺织】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正式出版
2025-06-252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刘瑞璞教授领导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与传承”研究团队,率年轻教师、博士研究生郑宇婷、黄乔宇等十年磨一剑致力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大课题“满族服饰研究”,秉持考物与考献相结合重考物的实证研究方法,成功探索了“清史”和“满学”捆绑研究学术前沿的“物质文化”范式,得到学界认可,于2021年由国家出版基金立项,前后历经近20年的标本整理、科研积累和撰修完善,于近日由东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片
图片
图片

《满族服饰研究》五卷本书影


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于2007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合称三大国家基金项目,是我国专著出版最高级别的资助项目,旨在出版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刘瑞璞教授是我国传统服饰结构考据学派的领军专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近40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考据学研究,充分利用博物馆、私人收藏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北京服装学院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平台,以田野考察为手段,以研究生培养为着力点,以结构考据研究为切入点,深挖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此次《满族服饰研究》是刘瑞璞教授团队继《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少数民族编)》《清古典袍服结构与纹章规制研究》《藏族服饰研究》《苗族服饰结构研究》后,又一部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出版的标志性学术专著,也是其中体量最大里程碑式的成果。 

《满族服饰研究》由《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满族服饰“错襟”与礼制》《大拉翅与衣冠制度》和《清代戎服结构与满俗汉制》五卷本组成,首次以“清史”和“满学”为线索,针对我国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纹样、工艺、发冠和戎服成造规制五个专题做了系统整理和学术研究。每册平均550千字,全书约2600千字。成果以权威专业博物馆、文化机构和著名收藏家提供的满族服饰样本作为研究基础,凸显中华传统服饰“物质文化”研究的学术探索,大量一手材料以90%以上的“实物文献”首次发布。全书生动诠释了“满族,满洲创造的不仅仅是中华服饰的辉煌,更是一个完整多民族统一的帝制辉煌”,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特质的文献、史料和学术的满族范示。


卷一《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

以清中晚期具标志性的满族妇女氅衣、衬衣等常服标本的整理为线索,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满族服饰结构与形制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制式样貌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满族服饰结构形制不仅对传统继承表现出强烈族属意识,更创造了中华民族融合与涵化的满族典范。这其中,从满族固守“十字形平面结构中华系统”,笃行右衽儒家礼制,到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而礼出深衣的物质文化形态,确是对学界“三次变革说”清朝易汉改满“呈现华夏传统服制中断”观点的严重质疑。


卷二《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

通过对满族服饰结构与纹样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骨式样貌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满族服饰纹样意涵和骨式结构续写着中华一脉相承的服章传统。但这不意味着废弃祖俗,研究发现,在“即取其文,不沿其式”乾隆定制的推动下创造了从汉制阀纹到满俗隐襕,从汉女挽袖前寡后奢的礼制教化到满女挽袖“春满人间”的智慧,不变的仍是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纹肇中华。


卷三《满族服饰“错襟”与礼制》

基于对满族妇女氅衣、衬衣等常服标本的形制和纹样研究的基础,深入到它们独特的右衽大襟结构和繁复镶绣缘边的工艺技术复原进行研究,发现错襟现象并非单纯的时代风尚,而与这种结构形制的“缺陷”有关,是满人“将错就错”的绣作技艺符号。错襟现象赋予了常服奢华燕居的满人美学,创制了满奢汉寡、便用礼不用、女用男不用的满人妇道文化。它还回答了历史上汉右衽夷左衽“绝非通例”的谜题:错襟必尊右衽才能施展技艺,更为“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强化右衽的儒家正统。


卷四《大拉翅与衣冠制度》

以清晚期具标志性的满族妇女大拉翅常服冠标本的整理为线索,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大拉翅结构与形制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制式样貌等进行系统整理。特别通过大拉翅结构、工艺和技术的复原,首次以完整的实物文献呈现。研究显示,中国冠史还没有哪一种冠如同大拉翅那样由发髻演变成帽冠,它从满洲祖俗的瓣发盘髻,到小两把头、两把头、架子头,再到晚清的大拉翅,满俗脉络清晰却充斥着同源异流的中华文明。从两把头到大拉翅,其中与汉族扁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扁方,其灵魂永在:方必有纹,纹必有意,意肇中华。


卷五《清代戎服结构与满俗汉制》

本书是“清史”和“满学”捆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以清中期标志性建制的八旗兵丁棉甲胄标本整理为线索,追考清早期和晚期戎服实物并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文献、图像史料考证,对清代戎服结构与形制的历史文脉、规律特征、制造技艺、戎章制度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基于标本结构的研究显示,清朝戎服“满俗汉制”不仅从未离开上古先秦、中古汉唐、近古宋明的中华古老戎服文化传统,而且从兵丁棉甲、将军甲到皇帝大阅甲是完善甲衣、护肩、护腋、前挡、左挡和甲裳格物致知儒家思想集大成的物化体现。如何融入“满俗”,就是在礼服衣冠制度上执行“即取其文,不沿其式”的乾隆定制,在戎服制度建设上表现草原民族的智慧,走官服完全相反的道路“即取其式,不沿其文”。这就有了清代戎服结构形制坚守从先秦汉唐到宋明的中华文脉,戎服徽帜导入八旗制度,成为满族在中国古代戎服制度上的伟大创举,本书给予了生动的实证。


五卷本《满族服饰研究》巨制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出版,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一体文化特质“物质文化”研究成果上,呈现了系统而生动的满族范示,为我校在抢救、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高地建设提供了国家级标志性成果。《满族服饰研究》立足于结构考据和中华服饰礼制关系的挖掘,探寻满汉文化交流在服饰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精神,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完整的科技史数据和单一民族服饰研究的成功范本。对系统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科学认识中华文化的自信,提供了《满族服饰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学术贡献。


来源:北京服装学院


图片
图片



友情链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