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特别关注】中国工艺通过日本再次获得国际关注:迪奥新秀灵感来自缂丝
最新动态
【特别关注】中国工艺通过日本再次获得国际关注:迪奥新秀灵感来自缂丝
2025-05-092

1.

不久前,Christian Dior在日本发布了2025早秋系列,总监Maria Grazia Chiuri选择了日本传统文化溯源品牌历史:早在1952年,Christian Dior就设计过一条名为Tokio的连衣裙,之后多次在设计中应用日本元素,包括1954年他设计了一款由京都 Tatsumura Textile 工作室编织的锦缎制成的服装。该工作室成立于 1894 年,以制作和服腰带、礼服闻名。

Tatsumura Textile 工作室出品的面料,图片来自品牌官网

这样的文化和美学在品牌新秀中得到延续,Maria Grazia Chiuri依旧选择了Tatsumura Textile 工作室进行合作,致敬日本工艺“一种受到尊重、保存、不断再生的传统。”

Dior在官方社媒账号上发布了灵感视频,并介绍了该工作室的古老技艺,包括在国际时尚界知名度颇高的西阵织。Dior 先生于50年代委托Tatsumura Textile 工作室创作过几款面料,此次新秀从中选择了两款制作成大衣和长袍,不过,或许基于成本考虑,这两款面料并非真正的西阵织,而是提花。

事实上,在灵感视频中,除了西阵织,画面中还出现了另一台很古老的机器正在制作缂丝。缂丝对于中国时尚业来说不会太陌生,它是来自苏州的非遗技艺,历史悠久。

显然,视频中出现工匠用古老的机器制作西阵织和缂丝,是传统技艺在给品牌文化赋能,增加其溯源的厚度和历史感。

Dior视频中的缂丝

对此,苏州缂丝品牌“新刻”创始人张超群在朋友圈写道:

“Dior今年在日本搞起了缂丝,数年前,爱马仕也用过缂丝,日本人接了订单转头到中国找了代工,现在直接变成日本的祖传工艺。其实还是我们不够争气,我们工匠对细节的追求确实不如日本人变态,我们对工艺的讲述也不如日本品牌化,我们更没有举国力量保护传承祖传技艺,我们的手艺人内心也没有对自己手艺发自内心的骄傲,洗脑都洗不动的那种。好不容易杀进巴黎PV的Maison(这里指她们品牌好不容易申请成功进入巴黎PV手工艺专区),还是可以看到欧洲品牌对日本工坊的谜之兴趣,80年代之后缂丝和西阵织大量出口日本做和服腰带,日本人把我们的工艺带到世界,直到今天变成Dior的魂。”

张超群公司出品的缂丝


2.

4月底,《上城士》官方账号发布了赵丽颖在福州拍摄的一组大片,其中,赵丽颖头戴福州国家级非遗软木画制作的饰品相当引人关注。

随后还发布了软木画技艺的介绍:采用欧洲的软木,中国的传统技艺,以刀代笔,以木作画,在上世纪70年代最为鼎盛。

对于时尚拥趸来说,这样的设计手法并不陌生,20年前,Alexander McQueen发布了2005春夏系列,帽饰设计师Philip Treacy为他设计了极其精巧的头饰,其中一款帽子正是采用软木雕塑。

这款头饰在业内的地位属于可以载入时尚史的级别,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官网收录了该作品,并做了详细介绍。

介绍中说:

这款帽子的名字叫中国花园,官方强调了中国花园指的是18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中国风,设计师Treacy表示,头饰来源于在日本京都的旅行,在当地购买的软木雕塑,然后进行了拆分和重组,“将想象中的日本风景戴在头上”。这句话是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但是我认为这件作品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问题,Treacy的东方主义幻想,在日本看到了中国风。

当赵丽颖的软木雕塑头饰大片发布之后,引发了网上热议,有人认为这款设计抄袭了Alexander McQueen2005春夏系列,也有很多人表示,是为福州非遗技艺正名,大有愤慨老外们的文化挪用。


3.

南通扎染厂能生产最顶级的鱼子缬,精美得不可思议,但那些手工是用在和服上的,这些鱼子缬都出口日本,工艺复杂,价格昂贵。一圈一圈的鱼子缬细密地组合成完美图案,图案与工艺与服装如此契合。在2023年的深圳PV展上,蓝染手艺人宋立在论坛上介绍鱼子缬的发展历史,讲述鱼子缬本就是中国传统工艺,而不是来自日本。

现在南通做鱼子缬的手艺人已经很少了,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和服的订单,国内需求根本无法支撑这个极其小众的工艺,在国内市场上几乎见不到这类工艺,但在日本的高端和服市场,它是顶级工艺的佐证。同时,也得承认,日本订单的鱼子缬确实非常漂亮,他们在设计这一部分并没有与市场脱节,工艺与创造力并行。

身着和服的少女及和服上的渐变鱼子缬纹样


4.

设计师苗苒在4月初中国美院举办的一个国际纹样论坛上,谈到了中国供应链与意大利供应链的区别。

他说:

“我们现在的供应链正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欧洲的供应链我非常熟悉,欧洲没有这么多钱来买世界上最厉害的机器,那差距是什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软性供应链。其实300万、500万、2,000万、3,000万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太简单了,就是买它,甚至可以把制造机器的公司都买了。但是,我们和欧洲的差距在于操作机器的人,也就是在供应链上面的每一个人,那才是真正软的供应链。

可能我们需要再去跟他们学习,这些人本身是行为艺术家,设计师画好图扔给打样间的师傅,师傅配线上机,最终拿出来N条不同颜色的样品让设计师去选择,所以真正去做二次设计、让图稿变成设计的这个师傅在一定水准之上,这是很让人感动的事情。

我用的面料基本是自主研发,都来自于意大利,与当地不少顶尖面料销售是很好的朋友,在意大利我们做一个定色定染,哪怕我就定25米、50米也可以上机做,做完就行,是不是下大货他们无所谓,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开发样品也是创新的一步;还有我合作的刺绣厂,我是个非常爱刺绣的人,我的刺绣厂是给Gucci做小蜜蜂的,大家应该都清楚这个小蜜蜂有多火,但是他们现在单件的刺绣也愿意去接,他们愿意去开发,因为开发这件事情本身能带来能量,我觉得这样的供应链能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福利。
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们,需要做一些的贡献,我们应该去面对这件事情,去一步一步把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轻工业的体系往更好的方向走。”

5.

以上1、2、3、4不仅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传播,核心其实是整个时尚业所面临的问题。

张超群说欧洲品牌不太去宣传中国文化或者技艺,一来中国企业不太会讲故事,没有几个真正的手工坊;二是日本的确工艺精湛,他们对细节要求高,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订单是在日本人的要求下和监督下,达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产品,他们是制定标准的人。那在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看,这东西是来自日本的。在全世界眼里,中国代表物美价廉,在亚洲谈工匠精神,首先会想到日本。

这个问题是一个连锁反应。业界还有一种声音:中国时尚业不是不会讲故事,而是太喜欢讲故事,太相信设计或者说创造力以外的内容,而不是从产品最本质的东西去思考行业的发展或者说品牌发展到底需要什么。

在中国美院的纹样论坛上,前耐克创意总监Simon Collins说,中国设计师不需要太过刻意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结合他的语境是想表达,设计好不好,首先看到的是设计本身,之后再是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和隐喻,不能本末倒置。

时尚类的产品,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是设计>元素,元素服务于整体设计。当中国元素“去语境化”也能被认为是好作品时,这样的设计才能为传统文化增值,文化话语权是不是缺失不能只依靠老祖宗,而是要当代创造力的融入和延续。

时尚业的热度在近两年变得单一和有悖本真,过分关注被数媒传播规则裹挟的趋势而不去探讨产品,又一味的强调极致性价比,模仿、抄袭海外品牌,并且为“家人们”将价格打下来,平替好似成为当下时尚业的至高理想。这样的行业表现很难孵化出有层次的市场,同时,市场的真实需求也会被掩盖。也难怪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时尚品牌给人的印象依旧是价廉物美,是超强供应链,却不擅长孵化以创意为主导的内容。

创造力+服务性是行业最重要的两大特征,但今天,创造力的匮乏,人们对设计的不尊重,让好品牌、好产品捉襟见肘。

来源:文刀米



友情链接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